当前位置: 首页>>学风室风建设>>建设动态>>正文

【蔚然灯塔引领】2021-2022学年先进个人优秀事迹展播:十佳研究生学术标兵-邹敏(机电院)

供稿:邹敏  编辑:郑帅  审核:陈俐宏  发布:2022年04月27日  浏览:

破茧成蝶,逆风翻盘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机电院博士2019级研究生邹敏。研究方向为机械振动利用与控制。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石大五年硕博求学生涯的科研感悟。

静心细想,回首科研的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每一环都至关重要。从寻找想法到落实想法,从实验设计到确定数据,从整理论文到投稿发表,从只想成功到不怕失败的心态变化,不禁发觉除了收获到无限的知识与成果以外,我在不知不觉间也被无形赠予了许多的科研经验。

由于高考失利,我进入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一个三本学校就读。仅靠本科的学习生活并不能让我更快的成长,但是这段经历,却是支持着我不断向前、永远向上努力的动力源泉。

临近本科毕业时,我曾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无为?平庸?还是不甘平凡?出人头地?内心深处告诉我选择后者,于是我毅然决然选择考研。考虑到石大的石油机械在川内拥有明显的专业特色优势,同时与我的研究兴趣相契合,因此决定报考西南石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当我考上石大研究生后,有幸进入侯勇俊教授和方潘副教授的团队。而科研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英语水平的提高,因为“科研”的第一步就是阅读英文文献,整理文献综述、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

但在本科毕业时,英语四级都没过的我深陷英语短板的困扰。一味地苦恼解决不了问题,实践方得真知,熟练方能生巧。为了提升英语技能,从三月份研究生入学复试后开始,

每周坚持阅读英文资料并撰写读书报告,整理在阅读英文文献时所遇到的专业词句,分析文献中的新方法、新技术,同时观摩高水平英文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后续学术成果的沉淀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没有捷径可寻,我的做法很简单,将这些不认识的词句写在纸上,或记录在电脑软件里,周一至周六每天晚上睡觉前和早上正式工作前各花一个多小时进行背诵和复习。读得多、看得多、写得多了,便自然了解和熟练了。在积累无数个读书报告之后,

结合自身机械振动方向便在研一撰写了第1篇SCI论文并录用。其实至今我也不敢相信,当初连四级都没有通过,居然能写出一篇SCI论文。此后,在自身的努力和导师帮助下,我对学术研究工作逐渐树立了信心,发现搞科研原来也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因此在研二申请到硕博连读的资格,一直读博至今。

华罗庚曾说:“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攻读博士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每学期需要阅读一百余篇的文献资料,但最终从中提取出来的只有两三个比较好的想法。

这样相差甚远的对比,最为需要我们科研人能够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学会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思考上,而不是直接盲目的开始。只有通过思考与正确方法的结合,种种感觉才会变成知识,开始成熟,不至迷失。

博一下学期我便遇到科研瓶颈,曾经有个控制系统的同步运动状态一直无法实现理想的控制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无论是设计新的控制结构,还是更改新的参数,抑或是重新推导理论公式,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科研进展一无所获。每晚十二点走在回寝室的路上,充斥在脑海中的,是一遍又一遍的实验复盘,以及解决不了问题的无奈和沮丧,甚至一度开始怀疑自己。最终还是通过系统地分析和解释每一次实验现象的内在机理,再尝试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实验状态,研究课题成功突破。当看到正确实验现象出现的那一刻,一直紧绷的那根弦终于松了下来,眼眶也伴随着那份释然逐渐丝润。

由此实验现象为依据所撰写的振动同步学术论文,发表至两篇SCI一区期刊上,从此在机械振动利用的学术领域留下了属于我的一抹痕迹。此时我开始明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困顿在所难免,优秀的学术成果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基础上堆积起来的。努力终究不会白费,成功虽然迟到但不会缺席。

现在想来,五年科研生活的点点滴滴弥足珍贵。从当初一名无人问津的三本学生,到如今逆袭成为一名双一流博士研究生。说明起点高低并不能决定你的一生,无需自我怀疑,自我贬低。事实上,每一个新的开始都是一个起点。把握现在,树立对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兴趣,继续坚持不懈、勤于思考、厚积薄发,相信同学们最终也一定会破茧成蝶,逆风翻盘!



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思学楼2楼a区、ab区) 联系电话:(028)83032213、8303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