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一晃来西南石油大学工作已经14年了。回顾过往,教学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荣誉,最开心的还是来自学生的认可。
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育人,育人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可见,在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给学生以情感、情怀的熏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达到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目的。
对于理工科的专业课程,普遍存在“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等特点,为了避免课程思政演变成脱离实际的说教,过去几年我在课程思政的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融入专业教育,引导学生爱专业。尤其是新生,在上大学以前,对于专业和学科的了解是比较少的,虽然在入学教育、新生导论课会有一定的介绍,但是这些并不足以让学生深入认识且热爱专业、愿意投身到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课程内容与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进行联系,并梳理一些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的成长经历及事迹作为标杆,这样既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与后续的实际工作及研究方向的联系,又可以正面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渗透教学案例,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很多可选用的专业教材都是以适应宽口径的专业基础教育为主,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无法体现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可以依托课堂教学内容及实验实践等环节,将学科发展史、科学家小故事、社会热点话题等进行加工,与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言传身教,构建教育微环境。在手机和平板电脑触手可及的今天,新时代大学生的“圈”文化、“圈”行为已经成为生活日常,因而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也将不再局限于课堂。作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地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要保持对所在专业的发展方向的敏感,也要对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更新保持热情。理解学生以及这个时代的新事物,实现与学生的共情,这些都将成为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隐性教学资源,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教师只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时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疏远的,学生认为从教师这里只能获得有关“术”的原理、方法和技能,没有更多的交流和共情,学生难以理解这些知识对其将来的学业、职业以及人生的意义。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将这些内容融入到传授知识和技能中,促使教师和学生就有“道”的交流。学生不仅容易从心理上接收和认可教师,而且进一步激发其对专业、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的认可,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罗米娜,化工院副教授,学校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